BIMCO的最新報告指出,2023年新船交付量預計240萬標準箱,2024年將增加到280萬標準箱。預計2022年全球船隊總增長率為3.5%,2023年為7.8%,2024年為8.3%。
此外,考慮到2023年碼頭很難再發生“世紀大擁堵”的極端情況,港口擁堵減少,導致船舶供應增加,所以等于是船司好不容易減掉的運力,又被碼頭給省出來了。
按BIMCO的算法,2023年的運力供應,比2022年還要增加10%左右。
拆掉的舊船被下水的新船補上,削減的運力被碼頭補上,就出現這樣一個詭異情況:運力越減越多,船司怕啥來啥。
明年最頭疼的是長期協議價
2022年船公司的業績依舊亮眼,原因就是長期協議價的占比和約價都高于去年,但明年就不好說了。
高運價不可能一直維持,雖然知道遲早有這么一天,但誰也沒想到運價會滑向“另一個極端”,崩得這么快。
據BIMCO報告,目前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下降了49%,現比2022年1月初已跌去了74%。
2023年,當新的一批長期協議價合同到期,擺在船公司們面前的將是兩難:
一邊是不斷下滑的市場現貨價,一邊是待簽訂的長期協議價。如何拿捏運價紅線,來達到維持基本利潤和維持客戶關系的平衡。
分析師預計,由于供需兩方對年初市場不看好,明年美線長協價下調的可能達70%;而歐線的長協價,貨主與船公司正在“拉鋸戰”,雙方談不攏就一直等,都在觀望風向。
總結:從供給端來看,船公司主動削減運力,只能延緩但改變不了運價下跌之勢,新船和碼頭讓運力更充足;考慮明年長協價,運價可能短暫維持在一個供需雙方暫時滿意的平衡點,隨市場繼續新一輪調整;運價取決于貨量,貨量取決于全球經濟恢復情況。
運價的漲跌,關乎賣家的運營成本和物流競爭力,也關系到跨境電商頭程業態的健康。
疫情三年,新冠已改名,入境已放開,一切在慢慢好轉。隨著國際供應鏈修復,外界普遍看好中國經濟將在2023年5月后復蘇,屆時外需進口恢復,外貿企業和船公司都將有望迎來一波新增長。